今年三月初,警政署預告了《原住民漁民自製獵槍魚槍許可及管理辦法》的新草案。該草案不但沒有保障原住民族的狩獵權利,反而抬高了獵槍價格、更讓合法槍枝淪為非法。而這幾天轟轟烈烈的「狒狒事件」,不僅讓我們看見政府部門在實務執行與法律規範中的種種疏失,原住民族狩獵文化也再度被貼上汙名標籤——「番仔禁獵,銷毀全部獵槍」、「原住民就是獵殺成性」等留言在網路中再次湧現。
究竟,什麼是狩獵?
小說家拓拔斯名篇《最後的獵人》,寫的是一位剽悍布農族勇士,獵物被國家沒收、生命被漢人社會放逐的故事。狩獵,曾是山林生活中的日常、是祖靈的餽贈、是禮讚彰顯生命意志之搏鬥與挑戰。但隨著時代更迭、殖民政權轉換,卻逐漸成為不被理解的「舊慣風俗」。
當我們的獵場被封鎖、武器被禁用、族人被控訴,狩獵文化逐漸凋零。
繼上一堂「釀一甕古老的酒」,我們在關山電光部落的老師帶領下,親身經驗一甕部落古老的糯米釀誕生過程,也看見酒與原住民之間如何變質、如何遭受污名的歷史。而在「 #了解島嶼的明白」第二堂課,我們邀請到部落青年,透過工具、經驗、故事的分享,引領我們進入狩獵的脈絡之中,而後再與狩獵議題的倡議工作者,交流、討論當代族人的困境,希望能與大家一同認識狩獵的樣貌。
▍講師介紹
・Savungaz Valincinan
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成員,布農族人,原鄉在南投縣仁愛鄉曲冰部落。長期參與原住民族權利法制化倡議的工作,並自2015年起,持續參與王光祿狩獵案的救援,現為露瑪恪文化行銷工作室負責人。
・Tjivulangan Vikiyan
来自屏東縣三地門鄉排灣族部落大社村的青年,為從小在原鄉部落長大的孩子。十年前因為八八風災,部落聯外道路中斷,全村民被迫強制遷村至平地安頓 。隔年後部落多數人選擇定居山下在政府所建造的組合屋,然而家族長輩們堅定選擇回山上生活。也因此我們留在原鄉的孩子們能夠開始接觸大社部落傳統生活、各層面技能,並在當代社會進行文化的實踐與傳承。
・Sameguwan Paljaveljav
同為三地門鄉排灣族部落大社村的青年,在部落經歷風災後,因奶奶的一句話:「你的肚臍掉在哪裡,那裡就是你的家」。於是在全村遷離後跟著家人選擇留在原鄉,從零開始開墾耆老留下的土地,學習之中也延續傳承,於生活實踐古老的智慧。
▍課程資訊
時間|2023/04/23(日) 12:00~17:00
地點|讀派 (台北市鎮江街1巷3號)
費用|250元/人 (含講師費、場地費)
▍招生資訊
日期|即日起至4/15(名額有限,額滿為止!)
方式|填寫報名表後工作人員將通知繳費方式,三天內付款即完成報名(名額有限,報名後恕不退費!)
主辦單位|左轉有書、Talo’an no faloco’ 心的工寮
補助單位|文化部
